【高信百諾】年終總結及投資展望:春天不遠了
2022年初,我們對全年的基本判斷是保增長防風險,貨幣財政政策雙發力,行業過度監管糾偏,GPD5.5的既定目標大概率會實現。臨近歲末,總結來看,貫穿全年的主旋律當是防風險,雖然在12月份我們迎來了疫情管控的大轉向,也可以理解為,在確保風險性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時,及時的放開以真正回到保增長的路線上,但5.5的目標已經無人再提,實際情況可能相去甚遠,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方式,換來民眾的人身安全,既是理性也是無奈。所幸的是,三年疫情終于結束了,帶走的不僅僅是口罩,疫苗,封控,核酸等各種記憶。同時在經濟發展上,也孕育著從低谷重新走向復蘇的潛力,監管政策的放松與扶持,產業代際的交替與革新,民族復興的理想與現實,隨著2023年的到來,投射到資本市場中的,將是成長與價值共舞,風險與機遇并存。
2022全年宏觀面整體經濟承壓,A股權益市場調整。從季度數據來看,2022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.9%,A股權益市場在第三季度受挫嚴重,如上證指數單季度下跌11%,全年跌幅則超過15%,其它如滬深300指數下跌21.63%,創業板指數下跌29.37%,恒生指數下跌15.46%。從內因來看,過去幾年賽道型品種漲幅巨大,積累了較大估值泡沫,“成長股”普遍存在調整空間,而國內經濟面臨“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”等三重壓力,經濟增長動能轉弱,上市公司在業績紛紛下滑;地產行業陸續出現流動性風險,新房銷售面積大幅下降,并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鏈整體出現頹勢。國際大環境方面,是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脹以及就此引發的全球央行加息潮,且加息節奏與水平不斷超出預期;疫情防控則全球“躺平”,防控政策思路轉向為與疫情共存,對經濟擾動程度逐漸減弱;而地緣政治沖突與黑天鵝事件,對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造成負面影響,A股也未能獨善其身。疫情后美聯儲大幅放水,使得美國通脹突破40年高點,為遏制通脹,美聯儲緊縮步伐超預期加快,全球流動性加快收緊,高估值的賽道股和科技股全體承壓;俄烏沖突持續僵化,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品、農產品、金屬和稀有氣體出口國,俄烏沖突引發全球類滯脹擔憂。市場低迷持續到11月左右,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,才隨即迎來一波反彈。同時伴隨著在歷史上都屬于前列水平的財政刺激政策,然而這種級別的財政刺激,反應在經濟領域,效果仍不明顯,即使在疫情管控政策大轉向之后。我們意識到,外部鉗制力量消失后,經濟增長,包括資本市場的修復,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信心的建立,而信心是很難靠短期出臺政策就能恢復的。不可避免的,衰退仍在進行中,社會面需要時間去適應,民眾的心理層面也需要時間做出調整。實際上,自互聯網泡沫以來的二十年間,全球產出效率已經持續處于下行通道。主要經濟體在2000年以后人口紅利就基本消失,盲目擴張追求增長已不可實現。我國情況較為特殊,人口增長先于技術進步,人口紅利消退的拐點直到2016年前后才出現。從潛在增速看,若與東亞經濟體對標,未來5年中國GDP增速中樞或落在5.2%-5.4%,但疫情造成的沖擊扭曲了潛在的增長曲線,2022是大幅低于預期,2023則不排除有超出預期的可能性??梢钥吹?,即使在疫情管控,對經濟制約最嚴重的階段,有能力的企業依然沒有停止技術更新和結構升級的步伐。所以,政策意愿以及企業動力方面,我們并不擔心,除此之外,資本市場的信心恢復還取決于一些更深層次的變化能否出現,比如政策與市場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,行業短期發展與宏觀經濟長期走向的平衡關系等等。2021-2022可以說是我們記憶中,過去十年來市場表現最差的2年,不僅僅是因為下跌,而是內憂外患疊加各種非經濟基本面的動蕩因素,持續沖擊著已經被海外市場證明為成熟的投資框架。上市公司股權的內在價值,必然是由未來現金流折現而決定的。但如果現金流產生的路徑,甚至其存在與否的本身都出現了巨大的不確定性,那價值評估是無從談起的。經歷了這么多,我們也在思考,企業是經濟這個復雜的混沌系統中的一個節點,與無數要素彼此發生著錯綜的關系,現金流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監控的過程,問題是,囿于認知與工具的限制,全知全覺是不可能的,基于此而來的理性也必然是有限的理性,非客觀的理性。那么投資框架的迭代,大概需要瞄準兩個方向,就是對于影響企業內在價值的作用路徑,要盡可能簡潔易懂,同時還要建立起可以跟蹤到路徑變化的能力。2023年可以看作后疫情時代的元年,將啟動新的一輪經濟增長周期。目前來看,拉動經濟增長的貿易與投資,既存在很大變數也缺乏理想的空間,剩下的只有內需。而消費的推動,在財富分配機制僵化,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的當下,除了靠刺激房地產之外,更大程度上還要看政策的智慧與決心。我們認為2023年可能是寬財政+寬信用+貨幣端逐漸收斂的一個過程。寬財政包括專項債擴容、赤字率提高、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廣泛應用。信貸政策會繼續支持基建、制造業、中小微企業以及穩地產。貨幣端逐漸收斂,預計短期維持寬松,待經濟逐步企穩回升后,可能出現收緊,但速度預計不會太快。一方面,在疫情打擊下,消費尤為疲弱,民眾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意愿,的確需要刺激,另一方面,疫情結束也為消費的筑底回升奠定了基礎。從海外經驗來看,供給端的恢復是相對順利的,但需求端恢復往往一波三折。因此,待疫情優化趨于穩定,社會運行接近常態,特別是2023年年中之后,或許才能從數據上得到有關復蘇的充分驗證。資本市場則會提前反應預期,只要政策出臺及時,只要時間序列上數據有拐點跡象,大概率行情會較為活躍。在受疫情沖擊的比較嚴重的行業方面,最有可能也是反彈較為充分的方向,同時多種針對地產的紓困政策,也會積極帶動產業鏈相關行業的市場表現。對于風險的提及會逐漸弱化,增長成為主旋律,只要經濟恢復到一個正?;?,一些估值極低的資產就有極高的重估價值。很多跟宏觀經濟非常相關的行業,即使在較為艱難的時期,依然堅持投入,但沒有利潤和現金流,股價跌了很多,但只要進入到回報期,像這樣一些有成長性的,符合國家長期發展方向的企業,是有非常理想的回報空間。海外方面,如果美聯儲在2023仍多次加息,則需警惕歐美滯脹風險輸入的隱患,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經濟復蘇的進程。不過,在國內政策利好的帶動下,有望起到緩沖。歸根到底,只要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較為充沛,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值得期待。正所謂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,需要指出的是,2022年三季度市場大跌,是相當一部分外資集中撤離造成的,客觀而言,外資對我們國內的政策、意識形態有一定誤解,可能也過度悲觀了,2023年也面臨一定程度的修正,不排除外資重新配置我們的資產,這部分對市場也有積極正面的作用。具體到我們看好的方向,包括這兩年跌幅很深的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,和經濟周期相關的一些資產,地產鏈的部分公司,特別開發商里面的一些央企龍頭企業,也包括白酒,家電這些標的,除了財政政策之外,消費刺激政策可能是重中之重。一些符合國家大的戰略方向的成長型企業,比如說新能源,軍工,儲能,我們也在積極的研究??傮w上,行情最大的約束條件即疫情防控措施,已經成為過去,短期或許仍有反復,畢竟信心恢復需要時間,但很多因素正在朝積極的方面演化,我們的態度偏積極樂觀,依然相信均值回歸還是大概率事件,從估值和回報的性價比角度,我們看到的是市場充滿了機會。最后,感謝各位陪伴我們走過一段艱難的歲月,祝愿2023年,云消霧散,一路長紅相伴!